本網站訂有隱私權政策以保護您個人於本網站的隱私權,請點選「我同意」代表您同意本網站隱私權政策。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請點選 隱私權政策

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

  • EN
  • A-
  • A
  • A+
會員服務平台
搜尋
  • 關於中心
    • 任務願景
      大事記要
      首長簡介
      副首長簡介
      歷任首長
      交通資訊
  • 會員服務
    • 服務總覽
      會員註冊
      會員資料
      • 資料修改
      • 密碼修改
      • 忘記密碼
      • 忘記帳號
      常見問題
      客服諮詢
      帳務系統
  • 設計服務
    • 軟體資訊/申請/下載/IP登錄
      EDA Cloud OTP取得
      AI SoC設計平台
      U18後段模擬申請
      EDA Cloud 2.0帳號申請
  • 晶片製作
    • 晶片下線
      • 服務說明
      • 下線時程
      • 下線導引
      • 下線申請
      • 測試報告
      • 加總積點
      • 常見問題
      • 下線簽認
      • 自費封裝/細切
      • 聯絡窗口
      • 收費標準
      製程矽智財使用
      • 製程/矽智財簡介
      • 製程/矽智財申請
      • 法治素養宣導測驗
      • 技術資料下載
      • 加密製程資安評估
      • 先進晶片實驗室說明
      PCB/IPD/覆晶製作
      • PCB製程/時程/窗口
      • PCB軟體/技術資料
      • PCB計費方式
      • PCB製作申請
      • PCB申請後作業
      • IPD基板製作
      • 自費覆晶組裝製作
      其他
      • 設計檔案匯出
  • 製程服務
    • 新竹儀器設備列表
      台南儀器設備列表
      製程元件收費標準
      自行操作流程與辦法
      委託操作流程與辦法
      聯絡窗口
  • 量測服務
    • 量測預約
      • 儀器量測預約系統
      • 收費標準
      • 自行操作辦法
      • 常見問題
      • 聯絡窗口
      材料分析
      • 材料檢測分析
      • 整合性材料檢測
      • TAF 17025認證
      • 材料分析儀器列表
      • 材料分析收費標準
      • 材料分析進階諮詢
  • 教育訓練
    • 課程特色
      課程公告
      設計課程報名
      製程課程報名
      職安訓練課程
  • 技術推廣
    • 尖端製程技術
      創新晶片設計
      專利獲證技術
      技術移轉服務
      高階人才養成計畫
      產學合作研究計畫
      奈米創新產學聯盟
  • 國際合作
    • 推動策略
  • 資訊公開
    • 焦點新聞
      活動專區
      訊息公告
      輿情回應
      場地租借
      設備狀況查詢
      預約參觀
      人才招募
      採購公告
      廠商付款查詢
  • 搜尋
  • EN
  • 網站導覽
晶片製作
  • 晶片下線
    • 服務說明
    • 下線時程
    • 下線導引
    • 下線申請
    • 測試報告
    • 加總積點
    • 常見問題
    • 下線簽認
    • 自費封裝/細切
    • 聯絡窗口
    • 收費標準
  • 製程矽智財使用
    • 製程/矽智財簡介
    • 製程/矽智財申請
    • 法治素養宣導測驗
    • 技術資料下載
    • 資安宣導線上評估
    • 先進晶片實驗室說明
  • PCB/IPD/覆晶製作
    • PCB製程/時程/窗口
    • PCB軟體/技術資料
    • PCB計費方式
    • PCB製作申請
    • PCB申請後作業
    • IPD基板製作
    • 自費覆晶組裝製作
  • 其他
    • 設計檔案匯出
首頁 晶片製作晶片下線常見問題
Print(另開新視窗) 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常見問題

1.晶片製作業務

Q1-1請問申請前瞻性/教育性晶片製作之資格是?
必須是在校學生並符合以下要件:
  1. 指導教授已向本中心申請製程資料並獲核准使用;
  2. 設計者與共同設計者均已獲得教授授權使用製程資料;
  3. 指導教授名下之缺交測試報告累計未達三篇或教育性晶片測試報告累計未達六篇;
  4. 設計者者無缺交測試報告。
其他詳細申請辦法請參考:
  1. 前瞻性晶片製作申請須知與說明
  2. 教育性晶片製作申請須知與說明
Q1-2請問如何申請製程資料?
本中心目前僅開放大專院校的老師(講師以上)申請,採逐年申請,詳細申請辦法請參考:製程資料使用申請須知與說明
Q1-3請問如何查詢個人之缺交測試報告篇數?
請登入本中心網頁 -> 晶片製作 -> 下線申請 -> 檢視下線資格 -> 點選"二.您名下測試報告催繳記錄如下"
若對該網頁資料有疑問,請與分機7219余小姐聯絡。
Q1-4請問在晶片製作審查會議中,學生的報告時間是多久?需要準備哪些資料呢?
(1) 設計者的口頭報告時間20分鐘(包含委員提問),一般分配如下:
A、相關研究發展現況及研究動機 ............ 2 分鐘
B、架構簡介及電路設計 .................... 5 分鐘
C、模擬結果 .............................. 3 分鐘
D、佈局驗証及包裝結果 .................... 2 分鐘
E、測試考量 .............................. 2 分鐘
F、審查委員發問 .......................... 6 分鐘

(2) 設計者準備的報告資料可參考:
審查會報告投影片範例
Q1-5若有晶片製作相關問題,該如何聯絡本中心工作人員?
請直接來電或Email與相關業務承辦人洽詢。請見:晶片製作業務承辦人或聯絡窗口


2.晶片製作技術

Q2-1請Density error 是否可忽略?佈局density不足時,是否有填補程式可以使用?
不可忽略density error,需在chip內所剩的空間,補上dummy pattern,以達到density的要求。若補上dummy pattern後仍有此類error,請與各製程負責工程師聯絡,請勿自行合理化。
T18與TN90GUTM製程有提供dummy OD/PO/metal pattern generation utility提供設計者使用。
Q2-2如何得到關於pad的使用方法與介紹?
T18與D35製程提供STC I/O pad完整佈局,並提供相關的Example或說明文件。D35製程提供TSMC I/O pad(假佈局,需經過本中心替換真佈局)。
Q2-3片電阻(sheet resistance)較小之連接導線層為何?
請一般為有厚金屬的top metal片電阻較小。(e.g.若是製程為1P6M,top metal則是metal 6)
Q2-4當學生在做LVS驗証時,而過程中卻出現"Nothing in layout"的錯誤訊息…,請問其發生原因為何?
"Nothing in layout"通常表示layout中元件繪製錯誤,使得Calibre認不到元件,所以才會無法找到物件進行LVS驗證。
Q2-5如何使用Laker呼叫出PDK中的cell?
新版Laker OA 已經與 Custom Compiler 一樣,是OA library,可呼叫使用 Synopsys 的 iPDK;而 Cadence的 PDK是給 Virtuoso 使用,也是OA library。
舊版Laker有獨立的M-Cell功能,是lib++ library,不同於OA library,不能呼叫PDK或iPDK。
Q2-6可允許的DRC假錯為何?
請查看網頁,即有說明。各製程可違反之設計規範驗證(DRC)說明網頁
Q2-7Post-layout simulation時,無法讀取粹取出的電容及電阻?
請在netlist檔中,加上電容及電阻的library (如:.lib 'xxx.l' pip/ .lib 'xxx.l' res…),方可模擬,詳細library名稱請參考各製程model檔案內的說明。
Q2-8高頻電路設計,只有做電磁模擬分析,是否可視為post-layout simulation完成?
對於高階設計者或是前瞻、高頻電路而言,使用電磁模擬軟體進行雜散效應分析,會較RC萃取方式準確,也較為適當,故使用電磁模擬可視為完成post-layout simulation。
Q2-9請問在WIN P15製程中,要如何執行DRC驗證?
由於WIN 0.15um PHEMT製程,原廠僅提供Diva DRC驗證檔案,當進行佈局驗證時,需先將WIN提供之驗證檔案(Dive Code),複製至Rules Library。另外,Diva DRC驗證需設定相關的Switch Names以執行Rule Check,執行結果需個別達到Total errors found : 0。詳細Diva DRC驗證步驟可參考“WIN 0.15um PHEMT佈局驗證使用手冊”。其下載路徑請至 本中心首頁(登入)->晶片製作->技術資料(請選擇製程名稱為P15)->應用文件,文件編號:CIC-CIS-2008-MA33_P_v3.0
Q2-10為什麼學生的晶片拍照上都看不到電路內容?
此現象是晶片中有加上dummy metal所造成的現象,但不應會影響電路工作。若設計者擔心打線時因為dummy metal導致方向腳位無法辨識,請設計者自行在佈局填加適當top metal辯識層,使封裝廠能正確地找到實際腳位。


3.CMOS-MEMS製程FAQ-General

Q3-1使用0.18um/0.35um CMOS MEMS的製程資料是否須要另外申請?
凡申請TSMC 0.18um、TSMC 0.35um或UMC 0.18um CMOS製程的使用者即可使用該申請製程的製程資料,包含CMOS的Design kit與CMOS MEMS Design Kit(歸於技術檔案)/CMOS MEMS User Guide(歸於技術資料)。
Q3-2是否可以申請要有後製程跟沒有製作後製程的晶片方便做比較?
可以請連繫
簡珮君小姐(Multi-option-MEMS製程, ext:7205, e-mail: frankie@niar.org.tw)
陳映安小姐(MEMS18製程, ext:7236, e-mail: yachen@niar.org.tw)
張惠禛小姐(U18MEMS製程, ext:7174, e-mail: jenny@niar.org.tw)
Q3-3在Layout圖層中找不到Design Rule中提到的RLS、MDC、Anchor光罩層,Technology file (tf)檔裡面沒有定義。
請於該梯次製程送件前,下載最新的製程版本,並確認是否使用正確的CMOS MEMS design kit所附的tf檔 (有分laker與cadence兩種版本)。
Q3-4CMOS MEMS製程的佈局圖執行DRC時是否須要另外使用CMOS製程的DRC rule?
TSMC CMOS MEMS Design Kit所附的DRC rule已整合CMOS製程的相關rule,故使用者不需再額外執行CMOS製程的DRC rule,請使用者下線前確認所使用的DRC file是否為最新版本。
UMC 0.18um CMOS MEMS Design Kit 的DRC rule只針對MEMS結構部份,使用者需再執行UMC CMOS製程的DRC rules的驗證。
Q3-5Bonding Pad要不要加上PAD layer?
在CMOS製程中畫PAD這層光罩實際上是將該區的passivation保護層蝕刻移除掉,若該區內有頂層金屬,則頂層金屬將會曝露在空氣中,可以用於後續量測的打線連接。若是自行製作後製程的話,必須要考慮作後製程所使用的蝕刻液是否會蝕刻金屬,若是會的話則不可以畫PAD;反之若是使用本中心後製程者則需完全符合TSMC的design rule。
Q3-6若MEMS元件須使用濕蝕刻製程因此以VIA保護金屬層之間的氧化層,是否可以違反VIA的佈局規定?
如需使用VIA、CO layer做濕蝕刻製程時,佈局方式可以path ring的方式圍成保護區,或是以棋盤式設計蝕刻區,但是VIA、CO的寬度與間隔必須符合DRC rule的規定,過大的VIA、CO寬度會造成塌陷,此一DRC rule可允許違反,但設計者必須自行承擔製程上之風險。
Q3-7CMOS MEMS元件是否可以違反CMOS製程的DRC rule?
請先參考本中心晶片製作>下線導引>網頁Step5所列出的可違反之DRC rule table,若違反的DRC rule不在上述的table中,請在下線檔案上傳之前告知MEMS製程負責工程師,以確定DRC error是否影響整體製程穩定性,並請在下線報告中說明忽略該DRC error的理由。
Q3-8CMOS-MEMS的DRC rule,是否有相關的允許錯誤列表?
MEMS 製程的DRC rule主要是針對MEMS元件的釋放與避免破壞CMOS電路而制定,若因個案之需求而違反請與事先工程師確認其風險與可行性。
Q3-9是否允許以Metal作為Hard Mask?
CMOS頂層金屬不允許做為Hard Mask使用,因其受轟擊的時間過長會造成過多的polymer堆積並影響其他設計者的蝕刻製程,而較底層的金屬允許做為Hard Mask使用,但其保留之厚度無法控制。在Metal Hard Mask有相關特殊應用需求的設計者,請務必與MEMS的工程師進行討論詢問。
Q3-10是否提供微機電模擬軟體的License?
本中心目前不提供微機電模擬軟體的license,使用者可以向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網中心)之iService系統申請使用CoventorWare、Ansys等軟體,請參考下列網址 https://iservice.nchc.org.tw/nchc_service/index.php 使用前需先進行帳號之申請,若有帳號申請或是軟體使用等相關問題, 請洽詢國網中心iService系統的服務人員。
Q3-11是否提供模擬軟體使用的MEMS製程描述檔案?
使用者可從EDA cloud選擇D35製程中資料夾「MOMEMS35_Conventorware」,內含CoventorWare模擬軟體使用MEMS製程描述檔案,其副檔名為 .proc。
Q3-12設計單純的MEMS測試元件不包含電路是否可以申請下線?
可以,測試元件也請務必在下線前進行DRC驗證。
Q3-13TSRI CMOS MEMS 製程是否可以蝕刻上下層金屬之間的氧化層製造空隙?
本中心提供的後製程步驟是乾蝕刻,用CHF3氣體來將silicon nitride和oxide結構進行蝕刻(有加電場,為非等向性蝕刻),因此只能垂直蝕刻oxide,再使用SF6作等向性蝕刻silicon substrate。
Q3-14本中心是否提供0.18um/0.35um CMOS MEMS製程的材料參數?
請向 0.18um/0.35um CMOS MEMS工程師索取技術資料保密合約書(請以一式兩份),並由指導教授簽署後寄回本中心工程師,待本中心確認後即會將製程材料參數技術資料電子檔發給指導教授。此外,UMC 0.18um CMOS MEMS製程尚無提供相關的製程材料參數。


4.Multi-Option-MEMS製程FAQ

Q4-1Multi-Option-MEMS製程和以往的D35-MEMS製程差異為何?
本中心於D35-103B梯次起將MEMS35製程與BioMEMS35製程合併為0.35um Multi-Option MEMS製程。對原MEMS35使用者而言,以往使用RLS layer定義oxide與silicon蝕刻區域,現在可分別使用RLS layer與RLSSI layer依序定義蝕刻oxide與silicon區域,製程上有較多彈性可供選擇;而對原BioMEMS35使用者而言,Multi-Option MEMS 每一梯次皆可視為含BioMEMS之下線梯次,同時在layout繪製上並不受到影響。詳細layout繪製方式可參考文件編號「TSRI-CIS-2019-AP002_P_v4.0」,文件名稱「0.35um CMOS 多選項微機電製程.pdf」
Q4-2若使用Multi-Option-MEMS後製程,是否可以只release oxide,而不release silicon?
可以,在繪製layout時請分別使用RLS與RLSSI layer定義需進行oxide與silicon蝕刻之區域,如只需蝕刻oxide而不蝕刻silicon,請在繪製layout時不要定義RLSSI layer。
Q4-3Bonding Pad的cell name可以取名為pad或是PAD嗎?
不可以,請使用者勿將Bonding Pad的cell name取名為「pad」或「PAD」,此名稱為TSMC內部使用,若是用PAD當cell name會被TSMC自動取代成80*80um的Bonding Pad,請在下線前詳細檢查是否有使用跟TSMC I/O Library相同的Cells。
Q4-4Multi-Option-MEMS製程做完後晶片厚度為何?
在TSMC製作完成晶片時厚度約為533um,每梯次製作時會有些許誤差,本中心僅能提供平均值供使用者參考,若需更準確之晶片厚度數據,建議使用者在取得晶片後可利用測厚儀自行量測。
Q4-5若應實驗需求需在poly層上面增加金屬層,可行性如何?
以目前0.35um CMOS MEMS製程是無法做到在poly層上增加一層金屬層。若使用者須在poly層上加上一層金屬層,使用者需自行進行後製程將氧化層蝕刻掉以裸露出poly層,再鍍上金屬層。
Q4-6若使用GOLD layer定義金層,金層是否會在沉積在側壁上?
不會,該製程無法有效的沉積金層在側壁上。
Q4-7金(Au)層的厚度大約為多少?
厚度約為3000A
  • 國研院
  • 客服諮詢
  • 隱私權政策
  • Facebook
  • YouTube



客服信箱:tsri-cs@niar.org.tw ext:7610
  • 新竹基地
    300091 新竹市科學園區展業一路26號TEL. 03-5773693FAX. 03-5713403
  • 臺南基地
    704017 臺南市北區小東路25號TEL. 06-2090160FAX. 06-2086669
  • 成大奇美樓
    701401 臺南市大學路1號成大自強校區奇美樓7樓TEL. 06-2087971FAX. 06-2089122
Copyright © 2025 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半導體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Facebook YouTube